查看: 140|回复: 0

医务工作,莫要“耍流氓”?!

[复制链接]

9万

主题

9万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6798
发表于 2017-6-16 21: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务工作耍流氓

宁永忠


业界有3个说法,都和“耍流氓”有关。笔者顽皮,“青蝇骥尾”于后,加1个,大家一笑!
  • 离开剂量谈用药危害/毒性,就是耍流氓
    [/*]
  • 离开治愈标准给患者治病,就是耍流氓
    [/*]
  • 不涂片的培养,就是耍流氓
    [/*]
  • 离开临床诊断标准,空谈实验室检查,也是耍流氓
    [/*]




一、离开剂量谈用药危害/毒性,就是耍流氓 


百度告诉我,瑞士医学家巴拉塞尔萨斯有一句名言:万物皆有毒,关键在剂量。所以,笔者认同这句话。



笔者学病理学时,有一个词记忆深刻——水中毒。简单地说,“短期内喝水过多”,会中毒;体内局部水分过多,也会水中毒。其他如盐类、酒精等,所有化合物摄入都是这个道理。剂量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就会出现危害、毒性。所以我们讨论危害、毒性时,必须以剂量为前提。


这里面的危害包括很多角度,如急性毒性、慢性毒性、遗传作用、致畸性、致癌性等。


而这里的剂量,则是从最低治疗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到中毒剂量的连续数量。剂量不同,危害分级、角度会有不同。


举例如伪麻黄碱。小孩子上感,服用它会收缩鼻粘膜血管,减轻鼻塞症状。但麻烦的是,该药属于拟肾上腺药物,有一定依赖性。于是问题来了,到底给不给小孩子服用。这其实就是剂量问题。连续长期服用1个月,会有依赖。只用3天,不会有依赖。所以,当用则用,当停则停。不必畏惧不用,也不要连续滥用。


再如万古霉素使用,有副作用为红人综合征。该综合征的出现以剂量/血药浓度、滴注速度为前提。所以国际上一般推荐治疗药物监测,这样明了实际药物浓度,可以辅助判断治疗效果、避免红人综合征的出现。这也是这句话的例证。


二、离开治愈标准给患者治病,就是耍流氓


这是天涯社区上面的一句话。原作者(网络名称:伏羲福兮)解释认为,必须摆脱药物依赖、摆脱器械依赖、必须恢复功能,这样才算治愈。治愈标准应该简洁明了,正常人应该一看就懂,不应该是某些人忽悠,或者某专家说好就算好、实验室说好就好。



笔者是实验室工作者,于临床治疗不是专家,只有一点“专业感受”——介于老百姓和治疗学专家之间的感受。


笔者赞同结尾部分。治愈标准应该包括客观指标,不能只是主观判断。单纯的专家判断,容易陷入主观夸大,甚至主观错误。


至于说“正常人一看就懂”:这显然是外行话了!西方医学发展在百年以上,经验奇多;人体也过于复杂,问题和变数奇多——这导致很多专业标准,不要说普通百姓不太可能一看就懂,就是专业领域内不同分工的工作人员,都不见得完全懂得知晓。


而必须摆脱药物、器械依赖,必须功能恢复,显然过于关注局部了。应该是整体上,生命、生活质量为第一位。同时,有些情况已经不可逆转,此时强调功能恢复是强人所难。换句话说,医学还没有如此发达,能够完成所有的功能恢复。简单例子如产气荚膜梭菌肢端感染,严重时需要立即截肢。此时很简单,要命还是要腿。这一条我想老百姓倒是“一看就懂”。


显然,原作者给出的理由,有些牵强。


那么这句话有没有合理之处呢?就字面而言,不看原作者的具体解释,基本还是合理的。我觉得稍微改写一下更好——离开治疗标准(包括治愈标准)给患者治病,就是耍流氓!这是正确的。这里的治疗标准是业界公认的、包括很多客观指标的,同时也结合了患者个体化因素的标准。临床医生在启动治疗前,必须明确治疗标准。比如简单的菌血症。国际上非常明确,治疗标准包括治疗期间的血培养检查。血培养转阴是治疗标准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这里面的血培养就集中了这3方面考虑:
  • 国际公认。这方面国内的临床实践要落后一些,大多数患者可以进行血培养,但由于医生认识不足,没有开出血培养医嘱。
    [/*]
  • 客观检查。血培养阴性或阳性,主观因素很少。
    [/*]
  • 个体化因素:特殊患者可能无法完成。比如恶病质,血容量过低的情况。当然这是少数患者的例外。如果一个医生治疗了几百个菌血症,都没有进行血培养,那显然是医学素质问题,不是患者个体化因素所致。
    [/*]


治疗标准方面,必须考虑的国际公认准则就是循证医学指南。循证医学指南是西医最核心精华,是西医最集中体现,是西医最重要标准。背离了指南而没有明确的理由,是对西医的背叛。这体现在:
  • 药物选择:目前西方医学启动一个新药进入治疗序列,或一个老药进入一个新的治疗领域,必须有循证医学证据——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RCT。这已经是确立了30余年的游戏规则。换句话说,一个药的使用,不是一个专家拍脑门,或者一个江湖游侠吹牛就可以启动的。这需要证据,甚至是多轮临床试验证据。国内部分从业同仁,类似常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用药随意主观,甚至漏洞百出。其实,这是抗生素滥用最为根本的原因。甚至有一些所谓专业人员,打着反对滥用的幌子,在悄然滥用——让人瞠目结舌。
    [/*]
  • 药物使用细节:具体给药方式、疗程、调整、终止,如果有RCT,则RCT都是最高等级证据。
    [/*]
  • 疗效判断:首先是疗效判断标准要明确,其次基于该标准,RCT结果会给出明确的疗效数值。实际遇到患者,可以基于RCT 结果,结合个体化因素进行疗效预期。
    [/*]
  • 预后判断,类似疗效判断。
    [/*]




三、不涂片的培养,就是耍流氓


这是微生物学圈子里面的话,不知道最先是哪位老师提出的!向他/她致敬!笔者觉得,一针见血,非常好!这其实明确指出了国内细菌学、真菌学检查的一个弊端——培养为主,涂片过少。


一般而言,所有进行培养的标本,同一标本同时都应该进行涂片。少数例外:血培养;原始标本过少的情况,比如眼科标本;假体或血管内插管等。这些一般情况下不必或不能涂片,当然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比如血液标本可以瑞氏染色、革兰染色,细菌浓度高时,会有查见。除了这少数特例外,其他绝大多数标本的细菌、真菌培养,原则上都应该同一标本同时进行涂片、染色、镜检。之所以国内涂片过少,分析有如下原因:


  • 临床医生专业认识不足、感染性疾病诊断素质不够。主要是不明确涂片的价值,不知道涂片在诊断、治疗中的作用,从而轻视、忽略了涂片检查。
    [/*]
  • 医嘱模式。国际上其实医生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很多实验室有追加医嘱、补录收费的权利——国内病理学实验室有,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一般没有。这导致了实验室同仁干着急,没办法。
    [/*]
  •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数量、素质。数量不必统计,全都缺人——赫赫有名如北京协和医院,细菌室依然缺人。这个缺人不是说要超过国际最好实验室,而是和国际同等类型医院的平均水平相比,都缺人。这是国内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专业素质,则广大普通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不甚乐观。此时即便做了涂片,能够发现多少问题些许令人堪忧。
    [/*]
  • 收费。这个问题大家都懂。天天说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实账算得比谁都明白。涂片价格是1980s确定,几十年没有改。而且据说未来还要减少......不说了,都是泪!
    [/*]
  • ......
    [/*]


上述原因导致,国内涂片数量,相比于培养而言,太少了。笔者关注过的,好一些的医院也不过50%,差一些的医院甚至只有10%。简直罄竹难书!


涂片的作用体现在:
实质上,
  • 可以知晓组织细胞、炎症细胞、病原三者的实际情况——本来面目、一目了然。
    [/*]
  • 有些有确诊价值。比如脑脊液查见新型隐球菌;有风险因素男性生殖道多形核粒细胞吞噬革兰阴性双球菌;有风险因素男性硬下疳分泌物,暗视野显微镜看到螺旋体;狗咬患者脑组织查见内基小体等。细菌性阴道病是特例,它没有培养检查,单靠涂片进行确诊。
    [/*]
  • 有些有极似诊断价值(具体名称含义见笔者文章、书籍和帖子)。比如BALF标本中性粒细胞吞噬菌体超过5%;组织、无菌部位标本查见菌体;米泔水样便暗视野显微镜查见流星穿梭运动,制动试验阳性等。
    [/*]
  • 有些有排除价值。比如组织标本反复查找未见菌体,则细菌、真菌感染的概率下降。
    [/*]
形式上,
  • 有图有真相。国内报告已经进入到图像化呈现阶段——报告带有图像。
    [/*]


关于涂片检查,笔者提示有如下注意事项:
  • 涂片和培养是并列检查,互相不是对方的检测前提。其结果、解释是在临床层面纳入综合判断。换句话说,“不涂片的培养,就是耍流氓”这句话之所以正确,是在临床综合层面;而不是说,涂片是培养必须的实验室检查前提。否则,国际、国内没有涂片的培养,都成了空中楼阁——这显然不是事实。而培养作为独立检查的意义,稍微懂得专业常识即可明了。当然也有故意抹杀培养价值的,这就和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一样,大家一哂。^_^
    [/*]
  • 涂片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确诊标准。原因很简单,单纯涂片革兰染色,不知道菌种。而确诊需要菌种的明确信息。笔者把这类证据,称之为极似诊断证据——有重要提示,但不能确诊。因为培养可以确定菌种,所以涂片对培养的依赖,比培养对涂片的依赖要大。
    [/*]
  • 涂片的灵敏度比培养低。增加灵敏度的方法包括浓缩、增加视野、调整染料等。
    [/*]
  • 病理学检查所见菌体,是微生物学证据。这是病理学和临床微生物学的交叉部分。认为病理学检查所见菌体只是病理学证据,不是微生物学证据,这是错误的观点。
    [/*]
  • 吞噬要谨慎——区分粘附、不能判断直接菌种、和培养明确对应无歧义才能推断菌种、要有一定数量(BALF:5%为阈值)。注意有非特异性吞噬——这意味着不是所有的吞噬都有意义。必须报告数量比例:粘附不计数;不确定不计数;细胞结构不完整不计数。 涂片的优势之一是速度。要尽快回报结果。
    [/*]
  • 反之,涂片少,是不是我们的培养过多呢?显然不是。我们的培养也少,“只是少的比涂片少的少 ^_^ ”,而且结构严重失衡。这是另外的话题。
    [/*]


四、离开临床诊断标准,空谈实验室检查,也是耍流氓


这一条是笔者观点,附于骥尾,机理和上面离开治疗标准谈治疗一样。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最重要价值是服务临床。就诊断而言,临床实验室所有项目,不惟微生物学,价值高低的核心判断是其在临床诊断标准中的地位。是确诊性,是提示性,还是排除性,各有不同。而不考虑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空谈实验室检查多么有意义,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以感染性心内膜炎为例。AHA 2005版《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抗微生物治疗和并发症处置指南》(Circulation. 2005 Jun 14;111(23):e394-434.)通过表1A和表1B给出了诊断标准。


表1A 改良Duke标准中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定义
确诊IE 确诊IE的病理学标准:赘生物、伴栓子的赘生物、或心肌脓肿标本,通过培养或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有微生物存在;或有病理性改变;赘生物、或心肌脓肿标本,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有获得性心内膜炎。 确诊IE的临床标准:2个主要标准;或1个主要标准和3 个次要标准;或5个次要标准者。 可疑IE:1个主要标准和1个次要标准;或3个次要标准 排除IE:有确定的其他诊断可以解释之前认为是IE导致的表现;或应用抗生素(≤4天)症状缓解;或抗生素≤4 天治疗时,手术或尸检未见IE的病理学证据;或不符合上述可疑IE 

表1B 诊断IE的修订的Duke标准中术语的定义
主要标准 主要标准中诊断IE的阳性血培养 主要标准中的心内膜受累证据独立两次的血培养均发现和IE一致的典型微生物: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HAECK 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社区获得性的无原发病灶的肠球菌;或 超声心动图(TEE推荐用于人工瓣膜患者和复杂IE[瓣周脓肿]患者,TEE检测人工瓣膜显示阳性证据时至少可以通过临床标准分层为“可疑IE”;其他患者首选TTE)显示IE阳性证据的定义:活动赘生物附着于瓣膜,瓣下支持结构、反流喷射路线上、或没有其他解释可能的置入物表面;或脓肿;或人工瓣膜新的部分撕裂;新瓣膜反流(之前既有的杂音加重或改变不是足够的证据)。  和IE一致的微生物,持续血培养阳性。持续阳性的定义:间隔12h 以上至少2次血培养阳性;或全部3个或≥4次的血培养中多数阳性(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标本至少间隔1hr)。 伯氏考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单一培养阳性,或抗1相IgG抗体滴度>1:800。 次要标准基础性疾病、基础性心脏病、或静脉药瘾者IDU。 发热,>38℃。 血管征象:大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感染性动脉瘤(mycotic aneurysm),颅内出血,结膜出血,Janeway损害。 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上述主要标准*或和IE相一致的微生物活动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要求。 超声心动图中次要标准证据取消。说明:
*除外下列微生物血培养的单一阳性结果: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他不引起心内膜炎的微生物。
TEE即经食道超声心动(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TE即经胸超声心动(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通过上面信息可知:
  • 诊断要分层。这和笔者一贯倡导的分级诊断、分级治疗是一致的。
    [/*]
  • 微生物学证据地位一目了然。病理学标准、主要标准、次要标准中的微生物学证据(黑体字),描述非常清楚,微生物学在IE诊断中的价值,不言自明。
    [/*]
  • 甚至污染情况、病原谱之外的情况(见 * 解释)都非常清楚。
    [/*]
  • 面对这样的标准,无论微生物学内部自我拔高或自我贬低,或来自临床的盲目贬低,都不攻自破。国际标准客观明确,半斤八两自然分明。反之,如果有意或无意的漠视这个标准,则微生物学价值无从谈起。无论是夸大,还是贬低,都失之于主观漫漶,让人无法评价、无法探讨。
    [/*]
  • 业界很多讨论,比如G试验、降钙素原、TSOPT、Xpert查TB、涂片吞噬、分离株污染、药敏试验价值等,都应该基于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否则聚沙堆塔、海市蜃楼、黄粱一梦、恐有别求!
    [/*]
  • 延伸而言,这个例子提示实验室工作同仁(不惟临床微生物学),要有临床诊疗常识——知道诊断标准、明了治疗指南。离开了临床诊断标准,空谈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的意义、应用,没有丝毫价值,等于耍流氓。O(∩_∩)O哈哈~
    [/*]


由此大家可以形成习惯,多问多查:
  • 说降钙素原好,哪一个临床指南有?除了拯救脓毒症运动指南外,还有哪一个指南有?
    [/*]
  • 说G试验不好,为什么EORTC指南有?为什么IDSA指南也有?
    [/*]
  • 说吞噬好,哪一个临床诊断标准有?为什么几乎都没有?
    [/*]
  • 说某药可以用,哪一个指南提及?有RCT支持吗?比如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用大环内酯类治疗,究竟有没有临床试验证据?再如PCP用卡泊芬净治疗,究竟有没有临床试验证据?
    [/*]
  • 说某药副作用,究竟是什么证据支持?比如头孢菌素过敏皮试;比如亚胺培南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究竟证据多少?在什么层面?
    [/*]
  • ......
    [/*]


我想,业内的很多观念混乱,一些“流氓行为”,通过这些提问查找、刨根究底,都可以毫纤毕现、尘埃落定!都可以正本清源、一目了然!而面对这些证据,即使很多江湖观点依然长期存在,巫婆肥牛依然故意混淆,但至少老百姓的眼睛雪亮,专业人员的头脑清醒!


正是:
说法巨成堆,流氓满天飞。
不怕雾霾重,就怕你不追。
碧落黄泉广,上求下索唯。
素心一点㿢,澄宇万里晖。


按㿢:音yao,四声;zhui,四声。是耀的异体字。笔者此处指明白、照耀。 


图文编辑:朱迪
审稿:高晓东 马嘉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ICP备16040142号-3)|山东省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