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50|回复: 13

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

[复制链接]

9万

主题

9万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6798
发表于 2007-11-11 1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
朱会英,曹洪涛,阮晓红,王  艳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东广州510010)
      近年来,随着内镜器械的研制开发和内镜诊疗技术迅速普及发展,内镜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日益广泛,目前许多内镜已从最初的诊断工具演变成重要的治疗工具。但由于内镜的材料特殊、精密度高、管道细长、结构复杂,用后的清洗消毒难度大,不适宜高温消毒,同时也由于其价格昂贵,购置数量有限,检查人数与内镜数量不相匹配,不能确保充分的消毒时间,造成消毒不彻底,有引发疾病传播的危险。为加强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新《规范》出台和实施后,我院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本院清洗消毒有关规定与措施,并严格抓好落实,使医院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逐步实现了科学规范化管理。现将我院具体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1 方  法
      1.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职责    国家卫生部新颁布的《规范》下发后,医院领导组织召开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专题讨论研究如何按照新《规范》要求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指导,感染控制科负责全院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督管理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控,器械科负责对全院内镜的数量、使用和维修的管理;科室内镜管理由科主任负责,并指定专人负责内镜清洗消毒操作及登记管理工作。
      1.2 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制度    我院属于大型综合性医院,各式内镜有14个种类,分别分布在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手术室、急诊科等13个不同的科室。清洁、消毒工作由各科的护士或技师负责。医院组织了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全院各类内镜清洗消毒状况及内镜室的环境与布局进行调查,对照《规范》要求认真查找差距及存在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整改措施,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我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软式内镜与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图》。在此基础上,各科室根据内镜不同种类及使用情况,分别制定本科室的《内镜清洗消毒制度细则》,从而使内镜室的管理有章可循,并认真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
      1.3 增加清洗消毒设备及内镜数量、配件的投入    按照新《规范》要求,我院加大消毒设施的投入。对部分布局不合理的内镜室进行改建,做到内镜诊疗室与清洗消毒室相对独立。统一制作规范的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增配一批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负压吸引器、干燥设备、计时器等。为保证内镜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时间要求,根据每日接诊患者数,增加了胃镜、肠镜、支气管镜及活检钳的数量,以确保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医疗安全。
      1.4 加强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培训    由于内镜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导致黏膜组织的损伤,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同时艾滋病感染人数也在迅速增长,内镜的清洁消毒是否彻底可靠,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我们组织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和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到兄弟医院内镜中心参观学习,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省、市医学会举办的《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岗前培训》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并多次在全院监控员中进行有关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做好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严格执行内镜操作规程,使内镜的消毒灭菌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
      1.5 规范清洗消毒工作程序,确保消毒灭菌质量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规范清洗消毒操作程序,认真做好内镜的消毒清洗,是阻断感染途径的关键。内镜及附件用后要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严格按照“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或灭菌-冲洗与干燥”程序操作,用计时器严格控制消毒灭菌时间,从而确保与患者接触的一切器材和用品都在安全范围内。
      1.5.1 清洗与酶洗    内镜的清洗非常重要,应细致、认真流水冲洗。因清洗不彻底,将直接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为防止附着于内镜的血液及分泌物干燥、凝结,消毒药物难以对其起作用,内镜使用后应立即给予充分的物理冲洗,将残留于附件、内镜表面及管道内的血液、黏液等清洗干净,并要卸下活检管阀及头端部套圈清洗,对钳子孔、送气送水孔应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清洗后再将内镜及附件放入多酶清洗剂中进行浸泡和刷洗。酶清洗剂可有效地分解和去除蛋白质有机物,增强消毒灭菌效果。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及附件,放入冲洗槽中,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干净。
      1.5.2 消毒或灭菌    经自然孔道进入并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纤支镜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其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高频电刀等,必须做到灭菌。化学浸泡消毒要严格掌握消毒作用时间,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其消毒时间由内镜的种类及患者感染状况而决定。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时间≥10min;支气管镜浸泡时间≥20min;特殊感染患者如结核分枝菌其他分枝杆菌等感染使用后的内镜浸泡时间≥45min。经外科切口进入正常无菌组织的内镜,严格遵守物品的灭菌原则。如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脑室镜等硬式内镜及附件,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使用,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压力蒸汽灭菌。如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时,作用时间必须达到≥10h。
      1.5.3 冲洗、干燥与存放    高水平消毒后的内镜用无菌水冲洗以除去残留化学消毒剂。特别是支气管镜及其附件必须用无菌水或过滤水冲洗。为防止微生物在潮湿环境中滋生,内镜各孔道必须彻底干燥。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将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用75%乙醇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内。镜体悬挂时,要求弯角固定钮置于自由位,活检钳瓣应张开。
      1.6 保持环境的清洁,加强清洗消毒设备的消毒    内镜检查室要经常清扫,保持环境的清洁,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清扫和终末消毒,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1h/d,必要时安装空气消毒机以净化室内空气。存储柜保持清洁、干燥、防霉,定期进行消毒。吸引器瓶、清洗消毒槽每日清洗,并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1.7 注重标准预防,做好内镜操作人员职业防护    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诊疗过程中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实行标准预防,要把所有被检者都看做是感染症,每位患者检查后的器械都要充分清洗,确切消毒。操作人员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血液、粪便及污染的器械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在内镜操作时除要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外,对特殊感染的患者或预计有飞沫、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应戴护目镜或面罩;清洗消毒时要戴橡胶防护手套、防渗透围裙等。我院消毒供应科及时购入一批防护用品,发放于内镜操作科室。内镜检查室要经常清扫,保持环境的清洁,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必要时安装空气消毒机以净化室内空气。
      1.8 加强内镜质量控制与管理    按新《规范》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内镜生物学监测制度和内镜清洗消毒登记制度,坚持日常监督与定期监测相结合,完善各种监督监测措施。由感染控制科对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监测,对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监测,定期对内镜室内空气进行监测。内镜使用科室,每日用化学试纸监测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定期及时更换不合格的消毒液,以确保有效消毒浓度,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在全院公布。医院统一制作了内镜清洗消毒登记本,发放到相关科室,要求按规定认真登记有关内容,并定期检查登记情况。
      2 体  会
      2.1 内镜检查与感染    由内镜检查特别是软式内镜如胃镜、肠镜、支气管镜引起的感染,近年来在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据有关报道,内镜检查引起感染的感染率约为0.8%。内镜检查常见的临床感染有菌血症、伤寒沙门菌及其他沙门菌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传播感染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镜及其附件清洗消毒不彻底,通过污染的内镜而造成。若内镜消毒工作不到位,会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甚至将会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医疗的安全。新《规范》正是为了进一步杜绝内镜的医源性感染而制定的,在内镜诊疗过程中,必须强化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责任心,切切实实地做好内镜消毒与灭菌工作。
      2.2 领导重视,增加必要的投入    由于内镜的材质特殊,精密度高,用后消毒灭菌存在一定难度,同时由于内镜价格昂贵,医院购置数量有限,造成检查人数与内镜数量不相匹配,不能确保充分的消毒时间,这就给内镜的消毒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领导要重视此项工作,将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到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增加医院的信誉及医德医风等高度来认识,增加必要的投入,配备规范的清洗消毒设备,根据诊疗患者量增加相应的内镜数量及配件,为保证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医疗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2.3 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程序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医院和医务人员所处的法律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医院感染依法管理的力度。新《规范》的出台,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轨道,从加强法制化管理角度,规范了内镜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使内镜科学、有效地清洗消毒有章可循。医院管理层和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内镜消毒工作,将内镜消毒质量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内镜诊疗操作人员要经过正规培训方能上岗,要熟练掌握消毒灭菌知识和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方法,在工作中自觉遵守《规范》各项操作规程,要严格按照“水洗-酶洗-清洗-消毒(灭菌)-冲洗与干燥”程序操作。实行标准预防,加强对特殊患者用过的内镜灭菌和消毒,对结核、肝炎和艾滋病及病毒携带等患者,尽可能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当日最后检查,检查完毕后,对其所用内镜及附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灭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要做好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杜绝医院感染隐患,从各个环节把好内镜清洗消毒与灭菌的质量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第16卷第3期





上一篇:消毒灭菌后内镜的生物学监测怎么开展?下一篇:内镜结构解剖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8

帖子

6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5
发表于 2007-11-11 18: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03

帖子

29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05
发表于 2007-11-11 18: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内镜诊疗过程中,必须强化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责任心,切切实实地做好内镜消毒与灭菌工作。确实要用良心来做正确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94

帖子

4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73
发表于 2007-11-11 18: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习借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6

帖子

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
发表于 2007-11-11 18: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内镜洗消依从性低的主要原因就是:1、使用的洗消设备不便于工作人员操作;2、洗消程序较复杂,与临床实际工作需要相比较,由于人员配备、内镜配备和洗消时间相对较长,不能够满足临床实际工作需要;3、洗消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得不到体现,不能收取消毒费,而洗消过程中的消耗划入科室承担;4、洗消工作多在一室内一人完成,多无旁人可看到,或虽有人,但为同科人员,互为相同;5、虽然有内镜洗消监测,但对于日常洗消情况的好坏无考量,如果洗消不合格机器可自动报警给工作人员提示,并阻止进行下一步程序,是否会更好。过程监测很重要,现在每月的科室自行采样和感染办的采样,我们这里大部分医院内镜洗消的监测结果报告结果都很好,但在实际检查中,我发现很多问题,采样的时机是非常重要,如果科室对采样进行充分准备在采样,那么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了。6、消毒内镜诊查多为门诊病人,是否因洗消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无后期追究的要求;6、对内镜洗消过程不规范的法律责任追究和查证不易;7、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内镜诊察前未开展传染病相关项目常规检测,即使感染亦无据可查。
内镜洗消工作要减少个别医护人员简化程序,提高依从性,必须:1、提供切实方便操作的洗消设备,尽量采用机械化操作程序,从而减少可能因依从性低带来的洗消问题;2、将内镜的洗消划入收费成本进行收费,不应让科室来承担相应的费用。(不明白为什么国家对医疗机构消毒费用不允许收取,我们这里就是这样规定的);3、添置必要的设备和人员,以满足实际临床的工作需要;4、进一步研究可达到内镜洗消目的的可操作、简便快捷并达到洗消效果的合理化程序5、加强内镜洗消过程法律责任追究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








[h2]评分[/h2]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zjwzwjx
+ 10
经验之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4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07-11-11 18: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h1]内镜洗消要不断完善[/h1]


镜材料特殊、结构复杂,洗消难度大。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洗消,定期的自采监测和感染管理科的质控监测相结合,非常重要。工作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50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07-11-11 18: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h1]内镜诊疗前的传染病相关项目检查十分必要![/h1]


疗机构内镜诊察前开展传染病相关项目常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内镜数量不足的情况 下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已经有诉讼上访的了。原因在于内镜检查前的乙肝化验采用的是快速的干化学法,敏感性高,准确性低,检查前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用的是阳性的内镜,而内镜诊查后患者到传染病院采用酶联法则为阴性,于是上访。在此颇有感受,院感工作的循证十分必要!我们应该加强自我保护啊!:ha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

帖子

10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5
发表于 2007-11-11 18: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检查人数与内镜数量多少才是匹配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8

帖子

4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5
发表于 2007-11-11 18: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不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4

帖子

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9
发表于 2007-11-11 18: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每月最新的内镜消毒技术规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ICP备16040142号-3)|山东省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