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earhang

您认为无菌液体包括哪些?溶媒又包括哪些?

[复制链接]

0

主题

41

帖子

30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0
发表于 2007-8-11 21: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梅伊人
版主
我的理解是1、无菌液体是指静脉输入的液体。
                2、启封抽吸的溶媒是指灭菌注射水、换药用的盐水       做为溶解其它粉剂的溶液。


非常赞同红梅版主的意见,我也是这样认为,我们医院也是这么做的。
静脉输注用的液体、肌注的药液、皮试液等开启后都必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超过2小时就不得再使用。
而液体内如果尚未加入过药物,则在24小时内仍可作换药等用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65

帖子

30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9
发表于 2007-8-11 21: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h1]回复 #7 红梅伊人 的帖子[/h1]


溶酶指的是溶解它物用的,当然启开后要用消毒液棉签压住.防止瓶口污染.,但是现在用的溶酶都是小支的.或者临床或急诊都用输注的盐水抽一点用,单纯做溶酶用的比较少,害怕污染,但换药用的一般可见24小时用的盐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8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2007-8-11 21: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楚楚 于 2007-8-11 21:49 发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已废止,但暂时还得用)》: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那么您认为“无菌液体” ...
两者都是无菌液体,为什么规定两个时间?我想关键再于给药途径不同。一个是静脉输入用的无菌液体,一个是用于肌注、雾化吸入等用途的溶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5

帖子

4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8
发表于 2007-8-11 21: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h1]回复 #13 大琳 的帖子[/h1]


我也觉得关键是在给药途径的区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发表于 2007-8-11 21: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上像内科有心功能不全及年老体弱的人,按三基书上要求,输液速度一般为40—60滴/分,照这样的速度的话,一瓶500ml的液体大概需要3—4小时。照规范的要求,这样的静脉输入用液体可能就不能用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8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2007-8-11 21: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h1]回复 #15 wlf 的帖子[/h1]


我认为这2小时是指液体开启后如放置超过2小时是不能给病人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4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07-8-11 21: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h1]无菌液体和溶媒的区别[/h1]


这是一个药学的问题。其定义表述如下:
1、无菌液体:顾名思义,是经过灭菌处理,不含细菌的液体。参照《规范》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则是指大容量的静脉输液剂了。容量一般为100ml以上。其不仅要求无菌,并且要求无热原。否则临床输注会发生输液反应。由于其大容量静脉输入的特点,所以要求比较严格。即使有微少的细菌污染,其降解产生的热原物质,足以造成病人的输液伤害。临床常见的“无菌液体”有生理盐水,5%GLUCOSE;10%GLUCOSE;糖盐水;Ringer's Co 液等。所以,《规范》要求开启2小时内使用,时间延长,风险增大。
2、溶媒:溶解溶质的溶液。上述无菌液体均可做为溶媒溶解药物。由于其用途为溶解药物,使用量少,所以在临床上,配药室每天开启一瓶,供配药和配置皮试液使用,一日一更换。当然,也要做好防污染措施。一旦怀疑被污染,也必须立即更换!它的特点与上不同,并没有大容量的使用于静脉(当然,配药后,也有可能用于静脉加药),由于用量少,即使被污染,单位容积的载菌量低,因此,风险较低。况且,每日的频繁配药过程,如果要随时开启新的液体使用,既浪费,也不现实。所以,《规范》要求24小时更换。过去,有些配药室,溶媒3-5天不换的都有!!
    看出它们的区别了吗??其实,它们被污染的几率还是相近的。只是由于用途的不同,即使被污染,二者的风险率是不同的,所以在时间要求上,就有上述差别了。
附资料: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
一、热原(progon)
医院临床在使用药品输液剂时,常有发生冷感、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肤色灰白、休克、严重时导致死亡,这种症状称为热原反应。
为提高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人们对热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直到1923年Seibert提出了用家兔检测热原的方法。在1942年美国药典首先将家兔热原检查项收入药典成为法定方法,中国药典1953年版开始收载该方法,随后的世界各国药典都以动物热原检查法作为药品质量监测的方法之一。
家兔热原检查法的优点,可在规定时间里观察到家兔的体温变化,相应反应了热原质引起哺乳类动物复杂的体温反应过程。所以,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热原检查法,为保障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和临床用药的要求,该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种热原检查法,只局限于某种药物进入体内(血循环)是否能引起体温变化或热原反应作为判断药品是否污染热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医药工业发展的需要。其缺点:
①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判断检查样品中存在的热原质到底是什么或是哪一种物质。
②由于试验动物家兔是处在被细菌污染的环境中,通过吸入或皮肤感染细菌内毒素而被免疫,导致动物的个体差异较大。
③试验动物受到药品的药理活性干扰,而影响体温变化(如放射性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等),实验结果难以判断。
④设备及实验费用昂贵(如建设动物房、水电、动物饲料等耗费),做一种药品需要几百元/次,而鲎试剂仅几十元/次。
综上情况分析,鲎试验法可避免以上动物热原检查法的不足,该技术的成功和应用真可谓是药品质量监控一场大革命。
什么是热原?目前国内外仍未有统一的认识,但从国内外文献报道中,一个共同的意见,都普遍认为:它是指细菌内毒素的脂多糖。
欧洲药典委员会副主席J.Van Noordwijk提出:“严格地讲,不是每一种热原都具有脂多糖的结构,但所有已知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都有热原活性”。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一般可以接受的观点是:不存在细菌内毒素意味着不存在热原。
二、细菌内毒素(Endotoxin)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 Saccharide)和微量蛋白(Protein)的复合物,它的特殊性不是细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而是细菌死亡或解体后才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内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质。其化学成分广泛分布于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等)及其它微生物(如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等)的细胞壁层的脂多糖,其化学成份主要是由O-特异性链、核心多糖、类脂A三部分组成。(附图1)
、O—特异性链:位于脂多糖分子最外层的多糖链,是由3—5个单糖(一般不多于25个)连成为一个多糖链。其单糖包括戊糖、氨基戊糖、已糖、氨基已糖、脱氧已糖等,单糖的种类、位置和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因菌种不同而异。因此,它决定菌体热原的特异性。
核心多糖:核心多糖的变异性较小,位于类脂A和0—特异性链(内层)之间,在结构上分为内核心和外核心。外核心含有数种己糖,包括葡萄糖、半乳糖、乙酰氨基葡萄糖等组成。内核心含有庚糖及特殊的酮糖(3-脱氧-D-甘露糖-辛酮糖KDO)。这部分结构对不同菌株的LPS基本相似,而且KDO是以不耐酸的酮糖链与类脂A的氨基葡萄糖连接,是构成内毒素脂多糖的核心部分。
类脂A:位于LPS分子结构的外层,是由氨基葡萄糖、磷酸和脂肪酸(10—18C)组成,故称之为糖磷脂,也是细菌外膜的一种,形成单体聚合物。具有疏水性(强)和亲水性(弱)的双相性。但是,类脂A可从O-特异链及核心多糖分离出来,游离的类脂A可自身凝聚成大分子的复合体而难溶于水,并具有生物活性。所以,类脂A(Lipida)是内毒素多种生物活性或毒性反应的主要基团。该基团没有种属特异性,所以各属细菌的类脂A结构相似,其毒性反应相似。如发热、血液流动力学改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导致休克等。
由于类脂A有4条主链和2条支链的脂肪酸与内酰胺连接组成,所以提纯的内毒素LPS是极为不稳定的。这就要求内毒素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在工作中内毒素稀释应尽可能地缩短时间,并要现配现用。
三、内毒素的生物活性与疾病的相关性
据文献报道,在很早期(约19世纪末)的意大利学者Centanne通过菌属自溶的方法,从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提取出一种类似毒素的物质,因为这种物质对动物体产生致热活性的同时,亦产生出一种病理学病性反应,而被命名为致热毒素(Pyrotoxina)。同时由德国的Buchner也从多种细菌中提取到相似的致热毒素,并证实了这种毒素在导致白细胞数目的改变同时,具有增强机体对细菌感染时的免疫能力。因此建立了“发热疗法”。
在美国纽约的临床医师,William B•Coley用加热法杀死绿脓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将上清滤液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特别是肉瘤)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他将这种细菌上清液命名为Coley氏毒素。此后murrayJ.Shear 证实Coley氏毒素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物质为内毒素。
直到1933年Boivin等学者在研究鼠伤寒杆菌的致病机理时,从鼠伤寒杆菌中提取出内毒素。在50年代以后,对内毒素的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大量实验表明,内毒素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活性,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和静脉注射提取的内毒素溶液时,可导致动物体发生内毒素休克和死亡。
内毒素的致病机理,主要是由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伤寒杆菌,布氏杆菌、变形杆菌等)和其它微生物(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螺旋体等)感染时,这类菌属随病灶渗液进入血液循环,并扩散到各种组织器官和体液细胞内繁殖,这类菌属在体内死亡和解体后,才稀放出大量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据初步实验表明,当机体内毒素浓度國值 > 0.005ng/ml时,可诱生内源性热原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和β2—干扰素等。这些因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细菌内毒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肝脏和胰腺时,可使肝细胞损伤,使糖原异生酶(如葡萄糖—6—6磷酸酶、糖原合成酶)的活性降低,抑制糖原的异生和分解。同时内毒素作用于胰腺导致胰腺功能障碍,并形成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升高致使并发心肌炎和心肌肿大的系列高血糖症状。所以,革兰氏阴性菌属感染或在病灶中的细菌进入体液细胞繁殖,当其死亡或解体后产生的内毒素,可多次进入血液,引起反复发作,其病理变化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可被侵犯,而引起各器官的功能障碍。其中以网状内皮系统最常见,淋巴、脾、肝、肾、骨髓中均有上皮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以肝脏有肉芽肿外,还可发生冲血、水肿和肝细胞坏死,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其它器官亦有相似的毒性反应。

[ 本帖最后由 ZHWEN 于 2007-12-4 01:06 编辑 ]






[h2]评分[/h2]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yngmfc
+ 10
很专业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10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6
发表于 2007-8-11 21: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确实也是一直困扰我的.真叫人不能理解什么是无菌液体什么是溶媒,两者的到底区分.清高人指教.:lo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19

帖子

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6
发表于 2007-8-11 21: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h1]回复 #19 白云朵朵 的帖子[/h1]


我认为你讲的比较客观、符合实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8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80
发表于 2007-8-11 21: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肝素封口液和胰岛素一瓶用10几天的  那个算什么  怎么考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ICP备16040142号-3)|山东省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