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4-1 17: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h1]一渣”变“四宝”[/h1]
转载:
“一渣”变“四宝”
--------------------------------------------------------------------------------
[作者:霍峰李昊伦]
[来源: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青岛新闻网2006年8月23日报道:经过技术研发,华钟制药每年生产中草药过程中产生的1800多吨中药废渣被全部有效利用——“一渣”变“四宝”
中药渣是医药加工企业生产中草药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过去由于对这一工业废物的处置没有较好的办法,企业为此每年要缴纳数万元的排污费不说,本来可以利用的中药渣也被浪费了。近三年来,位于四方区的青岛华钟制药有限公司在环保四方分局的帮助下,与科研单位携手成功地研究出利用中药渣制作食用菌栽培料、肥料、燃料和动物保健饲料的方法,企业每年产生的1800余吨中药渣全部得到了综合利用,不仅每年给企业带来5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而且也避免了废药渣产生的大量污水、异味带给环境、生态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排污费。
药渣育出美味食用菌
中药渣,有过在家中熬制中药经历的市民对这种废弃物应该不会陌生。这些黑乎乎、黏糊糊的东西怎么会跟美味的平菇、香菇、金针菇、姬菇等食用菌联系在一起了呢?然而,科技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经四方环保分局牵线搭桥,2003年11月,华钟制药与青岛市食用菌工作站等单位联手对中药渣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反复试验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渣的物理结构、原料成分进行分析和试验发现,废药渣中仍存有部分药效,并且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与论证,2005年,中药渣综合利用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针对青岛市平菇等食用菌大面积种植所用棉籽壳栽培料日趋匮乏的情况,研究人员首先将中药渣有效利用为食用菌的栽培料。至2005年6月,研究人员已摸清了中药渣在生产常规食用菌品种中的规律,并且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应用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种植等形式进行大范围推广,目前已在青岛市的城阳、胶州等地进行了大规模推广。
深度利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开发中药渣生产食用菌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对食用菌的栽培废料进行了深度研究,最终将栽培废料转化为两种有用资源:一是可以生产优质有机肥。这种有机肥不但可以改良土壤结构,而且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二是晒干后可直接作为燃料或用于沼气池投料生产沼气。如此一来,中药渣的利用便形成了循环,即药渣—食用菌—肥料—能源。这是一个多层次搭配、多环节相扣、多梯次循环、多效益统一的物质和能量体系。
据了解,目前华钟的中药渣每年替代食用菌常规料约1000余吨,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替代价值50万元左右的棉籽壳,华钟制药的年产中药渣借此也被消纳了一半多。按照平菇转化率100%,平菇每公斤2元计算,综合成本每公斤1元计算,1000吨药渣可生产平菇1000吨,每吨药渣新增产值1000元,可增加社会收益100万元。另外,中药渣每年还可以生产有机肥料600余吨,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试水”动物保健饲料
中药渣利用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利用废弃中药渣生产动物保健饲料,用作含有抗生素和化学药品动物饲料的环保替代品。
研究人员发现,华钟制药产生的中草药废渣含有可溶性糖、粗蛋白、磷、铁、钾等有效利用成分。目前在饲料添加剂领域,抗生素和化学药品作为饲料添加剂长期配入饲料,不仅危害动物健康,同时也给人类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制动物饲料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替代品,已引起许多专家的普遍关注。利用生产中药制剂的废弃中药渣,开发研制动物饲料添加剂,使之部分替代饲料常用的抗生素药,不但可减少人在食用畜禽食品过程中的化学药物所产生的危害,而且还可减少中药渣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又使废弃中药渣有效成分得到再利用。
华钟制药经过大量的实验,终于在去年研制出利用中药渣生产用作仔猪、奶牛饲料的添加剂,可以部分替代饲料中常用的抗生素药。这种动物保健饲料具有抗菌、促生长、提高动物免疫力、无药残、无污染等特点,用作仔猪、奶牛饲料添加剂后,可增进其食欲,通过增强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体内的合成代谢,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促进动物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还可以抗菌驱虫,维持机体健康状况,从而达到增强动物繁殖性能、提高畜产品品质及牛奶产量的效果。据介绍,这种由中药渣研制而成的饲料添加剂,不仅可用于猪、牛饲料添加剂,还可以广泛用于禽类,使禽类的免疫力、抗病性得到提高,促进产后复原,同时还可以治疗禽类呼吸道疾病。经鉴定,经过研制的饲料为替代部分动物抗生素起到借鉴作用,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华钟制药利用中药渣每年可以生产200多吨动物保健饲料。
通过上述魔术化的“变废为宝”方式,如今华钟制药每天产生的中药渣实现了“日产日清”,全部得到了综合利用,企业实现了“利废增效”,同时为青岛市类似的固废处理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网 编辑: 偶然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