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4-18 18: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指开始机械通气48h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是病人在气管插管时不存在肺炎,也无潜在肺炎,而在机械通气后发生的一种医源性细菌性肺炎。
预防控制措施
1、 洗手 :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洗手规则是预防VAP的基本措施。每次接触到呼吸道分泌物、处理完冷凝水后均应有效地洗手;戴手套操作也要养成洗手的习惯,防止交叉感染.
2 、器械的消毒灭菌 : 呼吸机管道的污染是V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呼吸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对湿化瓶、简易呼吸器、面罩等进行灭菌;定时更换和消毒呼吸机气路导管,注意更换呼吸管道时间间隔>7d,过于频繁的更换,会增加肺炎的危险;气道通路中的冷凝水及时清除,防止倒流及误吸;定期更换消毒呼吸机的空气过滤器、传感器和气体滤过管道等。
3 、病室管理: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外界环境中的异常菌群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并发感染。病人安置在监护病房,病室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室内温度在20℃~24℃,相对湿度在40%~60%。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衣帽穿戴整齐;严格控制探视,家属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换拖鞋,避免交叉感染;保持ICU环境清洁,病房定时开窗通风,每日多功能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地面用0.2% 84消毒液擦拭3次。特殊感染病人要严格床边隔离,并应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技术。做好死亡、出院及转科病人的终末消毒。
4、气道管理:重视人工气道的管理和无菌操作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吸痰技能的训练。其中较深部位的分泌物抽吸,是降低VAP发生的首要措施,做到抽吸无菌化,定时、有效地抽尽气道内分泌物,保证气道的通畅;同时也要加强气道的湿化和局部抗生素的雾化吸入。有助于加强局部抗菌消炎、解痉和稀释痰液的作用,对预防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5 、口咽部管理:气管插管后口腔内导管周围用呋喃西林纱布堵塞,4h更换1次;气管切开者切口周围每日换药,每日口腔护理2次,并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6 、控制胃内容物反流:胃腔病原菌是引起气管插管患者发生VAP的病原菌重要来源。在机械通气患者中,胃内容物反流很常见。采取半卧位,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进入下呼吸道的简单有效方法。
7 、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与生物制剂:全身或局部免疫防御功能受损是住院患者易发生肺炎的原因之一。加强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积极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8、加强病原菌的监测,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合理的选择抗生素,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超过一周,特别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应加强对痰液及大小便的真菌监测,防止全身真菌感染。
9 、加强感染控制教育:加强组织管理,质检小组和院感小组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责任心,经常督促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