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9-19 11: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医院预防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措施
针对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医院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医院建筑与环境控制
建筑:医院建筑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有利于医院功能的开展,诊疗工作流程最优化。做到人员、物品流动方向从洁到污,污染物品不逆流,最大限度减少病人、医务人员及医院其他人员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污染物品的概率,防止交叉感染。做好污水处理及医疗废物处理,防止污染社会环境。
医院建筑选址、功能区的划分、科室的设置、污水站、污物站、太平间等的安排、建筑材料的选择等各方面要达到国家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有利于通风、采光、环保,有利于人员的防护要求。
设施设备:医院的设施和所用的设备,不仅应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应满足安全的需要,医院应配备保证医务人员健康要求的设施设备,如通风设施、空气清新设备、消毒隔离设备、洗涤设备、医务人员防护设施和装备。
环境控制:医院环境应符合卫生要求,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无污染。按医院特点绿化美化。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和灭蟑螂等卫生工作。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消毒,对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及时消毒。各部门设立足够的消毒设施,做好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污水、污物处理要达到国家标准。病房保持一定的床位面积,室内空气清新,通风采光良好。
(二)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医院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职业伤害的危险和做好职业防护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如《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医院要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当成重要工作,在政策、技术、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持。 医务人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注意防范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标准预防原则。
在日常工作中要克服侥幸心理,如许多传染病在潜伏期及发病早期就有非常强的传染性,有些病人是HBV、HIV、HCV等病原体携带者,但病人往往到综合医院就诊,如医务人员产生麻痹思想,不注意防范,就可能发生职业暴露进而可能造成感染。
加强教育和培训,在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应有预防职业伤害的培训,使医务人员了解所从事工作中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操作中易发生职业伤害的危险环节,发生职业伤害后的严重后果,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防护措施及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
根据医院诊疗工作和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并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门诊筛查流程等,并制定各种应急预案。重视医务人员的个人保健、提高身体素质,提供免疫预防接种。
(三)预防隔离
应根据不同病种划分感染科病房。根据病种变化,以及床位收容等具体情况,将不同病种的传染病病人,收在不同病房进行隔离治疗。凡未经确诊的病人、密切接触者、有其他传染病的病人或同时有两种传染病者,应进行单间隔离。同病种的传染病人,也根据不同菌型、不同种别,分门别类地进行隔离和治疗。
隔离区划分: 医院应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
清洁区:指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行政、会议、教学、职工生活区等,要求:保持清洁,病人不得进入,一旦发现污染要立即消毒;工作人员进入要脱去污染及半污染工作服; 污染物品未经消毒不得带入清洁区使用。 污染区:被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区域,包括:感染科病人的病室、病人走廊、病区污染端、感染科门诊诊室、供应室的洗刷室以及医技科室的工作室。要求:作好环境随时消毒每日消毒2-3次,病人离开后要进行终末消毒;工作人员进入要做好防护,接触病人及处理污染物品要穿隔离衣、戴工作帽、戴口罩;污染区物品未经消毒不能带入半污染区,更不能带入清洁区;废弃物品按医疗废物处理。
半污染区: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可能被污染的区域,包括:感染科病区内走廊、医护办公室、治疗室等。要求:尽量减少污染,每日预防性消毒1-2次,发现污染及时消毒;穿隔离衣不能在此停留;病人标本等污染物品不能存放于此;废物按医疗废物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