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45|回复: 14

医院感染人员到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携带什么做哪些准备?

[复制链接]

9万

主题

9万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6798
发表于 2008-5-18 0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卫生部组织上海和广西的医院感染人员至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很为院感战友自豪!
那么,根据院感工作性质和地震灾区的医院接受伤员的特点,应该携带什么?做哪些资料信息的准备呢?
1、个人防护用品。比如口罩/帽子/隔离衣/手套/胶鞋等;
2、手消毒剂/一次消毒纸巾等;
3、伤员的分区隔离?医院的快速微生物检测?如何确定感染病原,切断感染途径?如何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避免感染等??
等等,请大家指教!!:handshake





上一篇:卫生部开始派遣医院感染人员至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请已经或将要组队的省市通报一下下一篇:课件-灾难医学精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36

帖子

9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2
发表于 2008-5-18 07: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卫生部组织上海和广西的医院感染人员至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很为院感战友自豪!
那么,根据院感工作性质和地震灾区的医院接受伤员的特点,应该携带什么?做哪些资料信息的准备呢?
1、个人防护用品。比如 ... [/quote]
泡腾片会大量使用的,带上:handshake








[h2]评分[/h2]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星火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90

帖子

56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4
发表于 2008-5-18 07: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议穿透气型跑鞋,比如户外运动品牌“探路者”的溯溪鞋,透气快干。因为到了那不知安排在何处,如果不是在医院而是在现场,就很有必要了。另外多准备几套洗手衣裤换洗。消毒药片等当然必要,但不是援者能带得更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03

帖子

29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05
发表于 2008-5-18 07: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气炎热,灭四害的药品要提醒防疫人员及时投放,防止疫情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6

帖子

12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4
发表于 2008-5-18 07: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电筒,带大量口罩分发给当地存活的灾民
很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94

帖子

4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73
发表于 2008-5-18 07: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们的同事今天上午出发去四川,他们带了各类药品(感冒药、外用药、防蚊剂、抗生素等)、手电筒、电池、雨衣、运动鞋、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泡腾片、快速手消毒剂等,但毕竟携带量很有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7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08-5-18 07: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h1]回复 #1 zhangfh 的帖子[/h1]


刚回来!感觉快速手消很实际实用,很多病员住在大厅或院外帐篷,快速手消帮助很大——轻重伤员未完全分开。其他的倒不太紧张,医务工作者损失最大,房屋裂缝或有危险但仍坚守岗位——值得尊重!








[h2]评分[/h2]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星火
+ 2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0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08-5-18 07: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谨防地震灾后十大足以致命的威胁
2008年05月20日   中国医药报
王立祥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

大震之后,余震不断,伤员聚集,环境恶劣,致病因素无处不在。不论是身陷困境的灾民,还是奋勇施救的救援队员,如果不加强防御,极易被身边潜伏的危险侵袭。根据国家地震紧急救援医疗队前方队员提供的实际情况,笔者总结出十大足以致命的威胁及应对措施。
第一致命威胁:
  泥土

  地震现场多发皮肤破损、骨折等各种外伤。有的人在突然受伤出血时,一时慌乱,抓起泥土止血,还有的人皮肤受伤,随意抓起布条填塞包扎。土壤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其中最易致命的是破伤风杆菌。在2004年印尼海啸的灾后医疗救治中,很多破伤风杆菌感染者在灾后10天被抬入医院,虽然身上没有大的伤口,但他们体内聚集的破伤风毒素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医务人员只能眼睁睁看着逃过地震和海啸的幸存者被病魔夺去生命。
  外伤后如何预防破伤风呢?破伤风杆菌是厌氧杆菌,伤口越封闭,越易感染。一旦发生外伤,应分四步处理:① 清洗伤口,如果没有双氧水等专业消毒制剂,应该选择清水冲洗;②开放伤口,压迫止血后,不能密闭伤口;③尽快寻找医生帮助,采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特殊处理。

第二致命威胁:
  污水

  灾后城镇供水系统被破坏,饮用水源会遭到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污水及腐烂尸体的严重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腹泻性疾病及各种中毒事件发生。
  对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对策:①寻找水源,如果没有纯净水饮用,应该尽量选择深井水,其次是泉水;②鉴定水质,通过生物、化学等相应的方法确定水的质量,并注明采集的时间、地点等标识内容;③净化消毒,对不能确定来源的水,首先应该肉眼观察水质是否浑浊,选择干净的布类或细沙等进行初步过滤、沉淀,然后尽可能加入漂白粉等消毒剂。地震灾区最易做到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是饮水要煮沸。确保饮用烧开的水,杜绝喝生水,避开"疫水"。

第三致命威胁:
  毒蛇

  春夏之交正是毒蛇出动之时。我国陆地最常见的10种毒蛇中,四川就有4~6种。由于此次震中地处山区,毒蛇出没。房屋倒塌后,灾民和救援人员都住在帐篷里,甚至席地而卧,容易被毒蛇咬伤。
  防止毒蛇侵袭,要注意扎紧袖口裤腿、睡觉时尽可能不要睡在地上,不要靠近墙壁。被毒蛇咬伤后的紧急处理措施:①阻断,要尽快在伤口上方的大血管处进行捆扎,防止毒液回流入心脏;②冲洗,用大量清水反复冲洗伤口表面。③负压吸引出毒素。要特别注意用嘴吸吮时,如果口唇皮肤有破损或者口腔内有溃疡,会迅速吸收扩散毒素,所以要尽可能用塑料性薄膜覆盖在口唇与伤口之间,再进行吮吸。也可以用刀划开伤口,挤压出血排出毒素;5迅速寻求医疗救助,注射抗毒血清; ⑤严禁奔跑或做剧烈运动,以免加快血流速度,导致中毒加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0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08-5-18 07: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致命威胁:
  老鼠

  地震过后,先前逃匿的老鼠会重新回到居住地。房屋倒塌后掩埋大量食物,为老鼠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孳生的老鼠携带大量病菌无孔不入。鼠类所带病原体,不仅是鼠疫,还会携带诸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地方斑疹伤寒、拉沙热等34种疾病的病原体。
  目前尤其要注意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人们由于接触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而受感染。呼吸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带病毒的排泄物以气溶胶形式,通过呼吸道吸入后可引发人类发病,尤其是地震后坍塌、人口居住密集使该病传播几率大大增加,尤应注意经呼吸道传染病人的隔离。总之在震后进行防鼠、灭鼠势在必行。

第五致命威胁:
  蚊子

  地震后污物横流、温度回升、气候潮湿等诸多因素,适合蚊虫大量生长,不仅会造成蚊类密度升高,还造成蚊类侵袭人类的机会增加。成为造成由蚊类传播的疾病发病上升的重要原因。尤其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目前已进入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时节,儿童是该病的主要易感人群,尤其是2~6岁的孩童发病率最高。蚊子携带病毒叮咬人体,最易传播疟疾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在2006年印尼地震后,首先发生的疫情就是疟疾。
  防蚊的重点是尽可能在睡觉时要用蚊帐,或者在裸露的皮肤处涂抹防蚊霜剂或药水。并做到①铲除蚊虫孳生藏匿地;②运用综合手段杀灭蚊虫,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环境等各种防治办法,地震后应当因地制宜,立体围歼;③保护大自然捕捉蚊虫的能手蜻蜓、青蛙以及蜘蛛、壁虎、蝙蝠等。震区的人们对它们一定要加以保护。

第六致命威胁:
  苍蝇

  地震过后,房倒屋坍。死亡的人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还有大量的食物及其它有机物质。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提供了蝇类易干摹生的条件。蝇类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有可能把致病微生物传播给易感人群。
  防蝇的重点:①不失时机地灭杀成蝇及幼虫;②铲除苍蝇孳生地;③组织实施灭蝇活动;5保护苍蝇的天敌青蛙、蜘蛛、壁虎、蝙蝠等。灾区在做好防蝇、灭蝇的工作外,要注意最好不食用隔夜食物,没吃完的食物加防护罩储存。

第七致命威胁:
  遗体

  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遇难者死亡以后各种微生物开始迅猛增殖。遗体病原微生物的蔓延方式主要表现为:直接危害救援人员、间接污染环境乃至给哀悼者带来身心伤害。因此,遗体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应把握好遗体处理的原则:①早,发现遗体尽可能早处理;②严格消毒并用尸袋隔离;③掩埋地点远离水源和居民区,并做到深埋;5接触遗体的人员要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⑤实施遗体掩埋者,要严格消毒所有衣物和用品;⑥提倡遗体告别改为告别遗像,最大限度谨防遗体告别中的二次污染。

第八致命威胁:
  悲伤

  极度悲伤可能会造成难以预计的心理问题,救命的同时要救心。地震带给人的惊吓和失去亲人的伤痛会困扰每一个幸存者。
  救援人员要做好心理疏导,防止幸存者过度悲伤,造成心理隐患。除了尽可能不主动询问幸存者有关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和亲人的情况之外,还应引导幸存者:①宣泄。不要阻止幸存者哭泣,而是尽可能让他把内心的伤痛通过流泪、讲诉等方式发泄出来;②疏导。可以通过抚摸、拥抱等较为安全的友好接触带给幸存者安全感,并用温和亲切的语言鼓励他;③转移。通过按时吃饭、按时休息、鼓励读书、晒太阳、听音乐等多种方式分散悲痛者的注意力,甚至可以引导悲伤者尽快帮助他人工作;5正视。通过一定的心理疏导和抚慰后,鼓励悲伤者正视人生,重新面对生活。

第九致命威胁:
  血栓栓塞

  地震坍塌导致的机械性外伤性骨折尤为多见,骨折患者初期的重要治疗步骤是石膏等外固定措施;同时患肢需要限制活动。由于长期卧床制动、局部血流缓慢极易血管内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流动,引起肺部栓塞而致命。故而骨折病人复位固定后,要主动或者被动地运动患肢。例如,手臂骨折,可以采用握拳-松手-握拳的方法活动,促进血液流动,防止产生血栓。另外可以主动按摩、抬高患肢有利于血液回流。

第十致命威胁:
  握手

握手在地震疫情等特定的时期,可以成为传播疾病的危险途径。拱手致意可以有效避免毒素、病菌的相互传播。在灾区缺少干净水源洗手和消毒剂消毒时,减少握手可以大大降低疾病的传播几率。资料表明,灾害发生后随之而来的疫情非常严峻,握手这一当今最为普通,公众使用频率最高的交际礼仪,从预防传染病的意义上说,尤其是在地震大灾后的今天,应当考虑改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0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08-5-18 07: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震后气性坏疽和破伤风两感染性疾病值得关注
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王有国
2008年05月26日
小心气性坏疽

  据四川省卫生厅透露,截至5月18日6时,四川省已确认58例气性坏疽病体,并称58例均是原发病,均是汶川地震受伤的幸存者因为开放性伤口感染所致,目前已经隔离治疗,没有发现交叉传染的报告。
  气性坏疽是由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主要是产气荚膜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在唐山地震的第三天,一名32岁的幸存者被营救出来,但他的小腿严重破损,而且被倒灌的下水道污水浸泡时间较久。救援人员就地对其进行简单清创包扎后向外地转运,但因交通不顺利,途中他的伤肢肿胀明显加重,并向大腿及腹部蔓延,全身高热超过40摄氏度,神志逐渐模糊。到达某县医院时,医生将其下肢包扎打开时,伤口流出暗红色脓血,并有气泡溢出,伤周组织暗紫,已近坏死。医生意识到他是感染了特殊厌氧菌——产气荚膜杆菌,发生了气性坏疽。虽经全力抢救,这位从地震魔爪下被救出的年轻人,还是很快又被产气荚膜杆菌夺去了生命。
  对气性坏疽,首先应紧急手术处理,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在病变区做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
  需要提醒的是,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
  其次,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待毒血症状和局部情况好转后,即可减少剂量或停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
  再次可使用高压氧疗法。在3个大气压纯氧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内的氧比平时增加20倍左右,可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使其停止产生α毒素。但此疗法需要有高压氧舱的设备。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在伤后6小时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即使受伤已超过6小时,在大量抗菌药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做缝合。
  病人应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应在1小时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严防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它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而侵入人体,并在伤口深部缺氧环境,产生大量破伤风杆菌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全身特异性感染。地震后的伤者,伤口极易感染破伤风杆菌;如果在受灾环境中分娩,无论产妇还是婴儿也都有感染破伤风的可能。
  感染破伤风杆菌后一般在6~10天发病,也有伤后24小时或数周后才发病的,时间越短,症状越严重,病人的危险性也就越大。患者可出现强烈的肌肉收缩,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病人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如发生呼吸肌或喉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窒息死亡。
  临床上,破伤风的治疗非常困难,死亡率高达20%~40%左右,而预防的效果极佳。所幸的是我国儿童计划免疫中包含有破伤风疫苗(白、百、破三联疫苗),凡接受过计划免疫的年轻一代,体内都有破伤风抗体,对防止破伤风能起到重要作用。
  预防破伤风,首先要对伤口进行合理处理。人受外伤后,伤口被破伤风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高,但真正得病的人并不多。这是因为破伤风杆菌本身并不致病,只有当细菌大量繁殖,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后才会引起破伤风。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细菌大量繁殖的条件是缺氧,这种缺氧环境一般只有在伤口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或血块充塞、局部缺血等情况时才会发生。因此,受伤后正确处理伤口、破坏受伤部位的缺氧环境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轻微外伤可先用冷开水或双氧水清洗伤口,然后用创可贴或消毒纱布包扎。如若伤口较深或有异物或暴露时间较久,一定要由医务人员进行彻底清创处理。
  其次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伤后立即注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破伤风抗体,对于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人,十分必要;对于接受过疫苗的人,可起到强化作用,并无坏处。
  第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者非常必要,对确实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并不必要。

[ 本帖最后由 一枝梅 于 2008-5-27 15:2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ICP备16040142号-3)|山东省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