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57|回复: 23

卫生部《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

[复制链接]

9万

主题

9万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6798
发表于 2008-6-3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部分伤员出现梭菌性肌坏死。为指导各地做好梭菌性肌坏死的诊疗工作,我部委托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组织制定了《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参考。
附件: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日





上一篇:我们基层医院,想搞医院感染控制方案,不知从何开始下一篇: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消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9

帖子

4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3
发表于 2008-6-3 16: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h1]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h1]



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
梭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rns,CP)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一、病理生理
产气荚膜梭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一方面破坏周围组织的胶原纤维,使感染迅速沿肌束和肌肉群扩散,使肌肉色泽变暗红色,失去弹性;另一方面,这些酶具有强大的糖、蛋白分解作用,产生大量不溶性气体如硫化氢、氮等,在组织间积聚,蛋白分解,使得组织细胞坏死、渗出、水肿明显。积气和水肿使得局部压力骤升,血管受压引起血运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更有利于细菌繁殖,使病情恶化。大量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直接侵犯心、肝、肾等脏器,引起休克、肾功能不全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伤后1~4天(6小时~6天)。患者多有明显的全身和局部表现。
(一)全身表现。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毒血症状,体温可高达40℃以上,病人极度虚弱,表情淡漠但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进行性贫血,全身症状迅速恶化,晚期可出现溶血性黄疸,外周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局部表现。
最早的局部症状是受伤部位剧痛,呈胀痛感,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随后伤口周围肿胀,皮肤苍白,紧张发亮,伤口中有大量浆液性血性渗出物,有时可见汽泡冒出。随着病情进展,局部肿胀加剧,静脉回流障碍,皮肤由红变白,再转为暗红、黑紫,表面呈现大理石样斑纹。组织分解、液化、腐败产生硫化氢气体,伤口恶臭,轻压之有捻发音。肌肉病变是梭菌性肌坏死的特点,肌肉失去弹性和收缩力,切割不出血,肌纤维肿胀、发黑。远端肢体苍白,厥冷,水肿,严重者整个肢体坏死。
三、诊断
早期诊断是保存患肢、挽救生命的关键。主要依据是早期的局部表现。
早期诊断的3大特征为:
(一)伤口周围触诊有捻发音;
(二)渗液细菌涂片发现粗大的革兰阳性杆菌;
(三)X线平片检查发现肌群中有气体存在,实验室检查Hb显著下降,WBC通常不超过12~15×109/L,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
确诊依据为厌氧菌培养检测到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或溶组织梭菌等病原菌,或PCR方法检测病原菌DNA阳性。
四、标本采集和运送
(一)采样方法。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外科手术方法清除创面分泌物,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足量(最好2ml以上)或切取小块组织。
(二)标本处理和运送。
1.将约1ml脓液(或组织块)加入厌氧菌运送的庖肉培养基(培养基用前应煮沸10分钟,冷却至室温时方可加入标本),室温条件下尽快送具备厌氧菌培养条件的实验室做厌氧菌培养;
2.取0.5ml脓液(或组织块)加入带螺旋口无菌塑料离心管中,旋紧盖子密封,送具有相应检测条件的实验室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3.标本同时送当地细菌室进行快速革兰染色涂片检查。
(三)注意事项。
1.每份标本都应注明患者姓名、材料来源、具体部位、日期、时间及相关临床信息;
2.将外送标本放入不易泄漏破损及能防止潜在性生物危险的坚固容器中。容器外包贴上醒目的生物安全标记。
五、鉴别诊断
(一)厌氧菌(包括梭菌性和非梭菌性)性蜂窝织炎。
此病发病缓慢,病变主要位于皮下,可引起皮下组织或筋膜坏死,很少有肌肉坏死,全身中毒症状轻。  
(二)兼性需氧菌感染。
如大肠杆菌等,主要产生可溶性的CO2气体,不易在组织间积聚,无特殊臭味。
(三)厌氧链球菌感染。
发病较缓慢,全身症状较轻,局部肿胀不明显,伤口渗出液呈浆液脓性,涂片检查有革兰阳性菌。
六、预防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梭菌性肌坏死的最可靠方法。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肌肉坏死者,均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去除一切失活坏死组织和异物。
对疑有梭菌性肌坏死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等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拆线敞开伤口。青霉素在预防梭菌性肌坏死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应将病人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应在1小时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汽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对梭菌性肌坏死患者进行手术时,应严格按照相关隔离消毒要求处理。
七、治疗
早期诊断和紧急手术是保全患肢,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旦伤口怀疑有梭菌性肌坏死,应尽早敞开伤口,以氧化剂大量清洗。同时尽快明确诊断。一经诊断,应紧急手术。
(一)  紧急手术清创。
术前应静脉应用青霉素和甲硝唑,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手术范围应超过表面皮肤显示的范围,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口,彻底清除变色、不收缩、不出血的肌肉,直达色泽红润,能流出鲜血的正常组织并行筋膜切开减压。对于限于某一筋膜的感染,应切除该筋膜腔内的所有肌群。若整个患肢已广泛地感染,应果断截肢。术中应用大量双氧水冲洗伤口并湿敷。清创后若感染仍无法控制,应再次清创。
(二)  应用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剂量宜大,每日用量可达1000-2000万单位,同时给予克林霉素等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
(三)  高压氧治疗。
(四)全身支持治疗。
包括少量多次输血,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营养支持和止痛、镇静、退热等对症处理。
        附件: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等厌氧菌感染手术的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9

帖子

4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3
发表于 2008-6-3 16: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h1]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h1]


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
梭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rns,CP)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一、病理生理
产气荚膜梭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一方面破坏周围组织的胶原纤维,使感染迅速沿肌束和肌肉群扩散,使肌肉色泽变暗红色,失去弹性;另一方面,这些酶具有强大的糖、蛋白分解作用,产生大量不溶性气体如硫化氢、氮等,在组织间积聚,蛋白分解,使得组织细胞坏死、渗出、水肿明显。积气和水肿使得局部压力骤升,血管受压引起血运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更有利于细菌繁殖,使病情恶化。大量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直接侵犯心、肝、肾等脏器,引起休克、肾功能不全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伤后1~4天(6小时~6天)。患者多有明显的全身和局部表现。
(一)全身表现。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毒血症状,体温可高达40℃以上,病人极度虚弱,表情淡漠但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进行性贫血,全身症状迅速恶化,晚期可出现溶血性黄疸,外周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局部表现。
最早的局部症状是受伤部位剧痛,呈胀痛感,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随后伤口周围肿胀,皮肤苍白,紧张发亮,伤口中有大量浆液性血性渗出物,有时可见汽泡冒出。随着病情进展,局部肿胀加剧,静脉回流障碍,皮肤由红变白,再转为暗红、黑紫,表面呈现大理石样斑纹。组织分解、液化、腐败产生硫化氢气体,伤口恶臭,轻压之有捻发音。肌肉病变是梭菌性肌坏死的特点,肌肉失去弹性和收缩力,切割不出血,肌纤维肿胀、发黑。远端肢体苍白,厥冷,水肿,严重者整个肢体坏死。
三、诊断
早期诊断是保存患肢、挽救生命的关键。主要依据是早期的局部表现。
早期诊断的3大特征为:
(一)伤口周围触诊有捻发音;
(二)渗液细菌涂片发现粗大的革兰阳性杆菌;
(三)X线平片检查发现肌群中有气体存在,实验室检查Hb显著下降,WBC通常不超过12~15×109/L,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
确诊依据为厌氧菌培养检测到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或溶组织梭菌等病原菌,或PCR方法检测病原菌DNA阳性。
四、标本采集和运送
(一)采样方法。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外科手术方法清除创面分泌物,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足量(最好2ml以上)或切取小块组织。
(二)标本处理和运送。
1.将约1ml脓液(或组织块)加入厌氧菌运送的庖肉培养基(培养基用前应煮沸10分钟,冷却至室温时方可加入标本),室温条件下尽快送具备厌氧菌培养条件的实验室做厌氧菌培养;
2.取0.5ml脓液(或组织块)加入带螺旋口无菌塑料离心管中,旋紧盖子密封,送具有相应检测条件的实验室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3.标本同时送当地细菌室进行快速革兰染色涂片检查。
(三)注意事项。
1.每份标本都应注明患者姓名、材料来源、具体部位、日期、时间及相关临床信息;
2.将外送标本放入不易泄漏破损及能防止潜在性生物危险的坚固容器中。容器外包贴上醒目的生物安全标记。
五、鉴别诊断
(一)厌氧菌(包括梭菌性和非梭菌性)性蜂窝织炎。
此病发病缓慢,病变主要位于皮下,可引起皮下组织或筋膜坏死,很少有肌肉坏死,全身中毒症状轻。  
(二)兼性需氧菌感染。
如大肠杆菌等,主要产生可溶性的CO2气体,不易在组织间积聚,无特殊臭味。
(三)厌氧链球菌感染。
发病较缓慢,全身症状较轻,局部肿胀不明显,伤口渗出液呈浆液脓性,涂片检查有革兰阳性菌。
六、预防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梭菌性肌坏死的最可靠方法。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肌肉坏死者,均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去除一切失活坏死组织和异物。
对疑有梭菌性肌坏死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等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拆线敞开伤口。青霉素在预防梭菌性肌坏死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应将病人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应在1小时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汽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对梭菌性肌坏死患者进行手术时,应严格按照相关隔离消毒要求处理。
七、治疗
早期诊断和紧急手术是保全患肢,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旦伤口怀疑有梭菌性肌坏死,应尽早敞开伤口,以氧化剂大量清洗。同时尽快明确诊断。一经诊断,应紧急手术。
(一)  紧急手术清创。
术前应静脉应用青霉素和甲硝唑,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手术范围应超过表面皮肤显示的范围,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口,彻底清除变色、不收缩、不出血的肌肉,直达色泽红润,能流出鲜血的正常组织并行筋膜切开减压。对于限于某一筋膜的感染,应切除该筋膜腔内的所有肌群。若整个患肢已广泛地感染,应果断截肢。术中应用大量双氧水冲洗伤口并湿敷。清创后若感染仍无法控制,应再次清创。
(二)  应用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剂量宜大,每日用量可达1000-2000万单位,同时给予克林霉素等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
(三)  高压氧治疗。
(四)全身支持治疗。
包括少量多次输血,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营养支持和止痛、镇静、退热等对症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9

帖子

4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3
发表于 2008-6-3 16: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h1]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h1]


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
等厌氧菌感染手术的处理
一、    术前及术中的处理
(一)  手术间挂“隔离手术间”牌;
(二)  此类手术一般拒绝参观;
(三)  凡参与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随意出入;
(四)  供应护士应设2名,分手术间内、外供应。手术间内供应护士的手不得有破口,并应戴橡皮手套,穿隔离衣、裤,穿高筒靴;
(五)  手术用物品尽量准备齐全,术中所需物品有手术间外的供应护士递入;
(六)  手术间外应具备以下物品:
1.      洗手用的0.1%过氧乙酸溶液一盆;
2.      手术后更换用的洗手衣、裤子及手术鞋;
3.      包污染敷料用的污衣袋或大单及塑料袋;
4.      封闭门窗用的胶带纸;
5.      过氧乙酸或甲醛溶液、量杯、电炉;
(七)  接病人的平车上铺一条包裹病人用的大单。
二、手术后处理
(一)敷料处理方法。
1.纱布、纱垫等小敷料放塑料袋内扎口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后,再外套一黄色塑料袋,外贴红色标记封闭转运、焚烧。
2.布单等大敷料可用0.5%过氧乙酸浸泡或用干净布单包裹送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经环氧乙烷灭菌,最彻底的方法是用一次性的敷料,术后焚烧。
(二)器械、吸引器、手套等的处理。
1.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器械应洗净血迹,打开关节。手套、皮管应灌满溶液,所有物品均应浸于液面以下。
2.甲醛溶液熏蒸。
3.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4.压力蒸汽灭菌。
(三)手术鞋处理。
浸于0.5%过氧乙酸溶液内消毒或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四)其他处理。
1.镊子罐等物品用布单包裹压力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2.手术间墙壁、地面、手术台、托盘、器械桌、坐凳等类物品用0.5%过氧乙酸擦拭。
3.吸引器瓶及地盆内液体应用水加满,配成1000mg/L含氯消毒溶液浸泡消毒。
4.送病人用后的手术车推至手术间,用0.5%过氧乙酸擦拭,平车上的被子、单子等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5.切除的组织如坏死肢体等放塑料袋内扎口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溶液喷洒后,再外套一黄色塑料袋,外贴红色标记封闭转运、焚烧。
6.将门窗用纸封闭,手术间空气消毒。用过氧乙酸1g/m3加热熏蒸,湿度70—90%,密闭24h;或用5%过氧乙酸溶液2.5ml/m3喷雾,湿度为20-40%;或用甲醛36ml/m3,加2-6倍水混合,加热熏蒸,湿度不低于75%,密闭24h以上。
7.手术人员出手术间时,将隔离衣裤、口罩、帽子、鞋脱于手术间内,过氧乙酸溶液洗手后方可离去。
8.手术间开封后,通风,彻底打扫手术间卫生,并做空气培养。








[h2]评分[/h2]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布衣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0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08-6-3 16: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h1]卫生部办公厅印发《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h1]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部分伤员出现梭菌性肌坏死。为指导各地做好梭菌性肌坏死的诊疗工作,我部委托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组织制定了《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参考。

附件: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






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doc

(40 KB, 下载次数: 326)



2008-6-4 11: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日








[h2]评分[/h2]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桃子妖妖
+ 5
精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36

帖子

9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2
发表于 2008-6-3 16: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h1]回复 #1 dqh2007 的帖子[/h1]


谢提供,下载学习!: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0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08-6-3 16: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h1]回复 #2 幸福 的帖子[/h1]


有注意到yinganna已发了卫生部《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本想删除,但不知如何操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96

帖子

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3
发表于 2008-6-3 16: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qh2007 于 2008-6-4 12:03 发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没有注意到yinganna已发了卫生部《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本想删除,但不知如何操作.
发短信管理员合并一下吧,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44

帖子

1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5
发表于 2008-6-3 16: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提供,已下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

帖子

45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2
发表于 2008-6-3 16: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h1]回复 #1 dqh2007 的帖子[/h1]


谢提供!已下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ICP备16040142号-3)|山东省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